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21版

作者: 时间:2022-05-18 点击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8040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科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在装备制造、材料的生产与加工等相关行业领域从事设计、生产、检测、研发、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经过5 年左右的工作锻炼,预期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2)能够紧跟材料技术前沿,面对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具,并能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在工程实践中,具备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健康、安全、法律、经济、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能力;

4)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备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5)具有组织和实施材料领域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等工程项目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分项

     

1.工程知识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知识,能够针对工程问题,采用合理的语言进行表述;

1.2

掌握工程科学基础知识,能针对力学、机械、电工电子等领域工程问题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并求解;

1.3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基础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材料领域工程问题;

1.4

能够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知识对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调控等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综合比较。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工程问题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正确表达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调控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2

能认识到材料领域中具体工程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可选择,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3

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调控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工程设计和材料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影响因素;

3.2

能够基于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性能的基本规律,针对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调控复杂工程问题,合理选材,完成单元工序、工艺流程的设计,满足特定需求,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在针对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调控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掌握材料的结构、相图、凝固、相变等基本原理以及材料成分设计、制备/加工等环节对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根据材料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开展实验,正确采集实验数据;

4.3

能够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材料设计软件、材料制备/加工设备和分析测试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针对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调控复杂工程问题,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具体材料,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够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能够正确理解与材料工程实践相关的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

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8.2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和履行责任。

9.个人与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在团队合作中进行分工与合作,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9.2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承担团队成员的责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够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分配任务,并协调完成工作任务。

10.沟通

能够就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就专业问题利用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或清晰表达和回应指令等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2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理解文化差异对材料领域工程实践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翻译和口语能力,能用英语就专业问题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具备一定的工程经济及管理学知识,能够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应用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分析和理解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制约规律。

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12.2

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毕业要求1 G1工程知识)

 

 

 

 

毕业要求2 G2问题分析)

 

 

 

 

毕业要求3 G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4 G4研究)

 

 

 

 

毕业要求5 G5使用现代工具)

 

 

 

 

毕业要求6 G6工程与社会)

 

毕业要求7 G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毕业要求8 G8职业规范)

 

 

 

 

毕业要求9 G9个人和团队)

 

 

 

毕业要求10 G10沟通)

 

 

 

 

毕业要求11 G11 项目管理)

 

 

 

毕业要求12 G12 终身学习)

 

 

 

 


3、修业年限

四年。

4、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5、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6、核心课程

工程图学、电工电子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金属材料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腐蚀与防护。

7、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顺应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致力于培养材料科研和生产需要的有宽广知识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组织与性能的内在关系。专业以材料科学的四大基本要素(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能(性质或固有属性)、使用性能)为基础、以材料的组织与结构材料的性能及用途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为主线构建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主要教学内容,突出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突出“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突特色、显个性”的指导思想。

8、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训练、零部件测绘、材料计算课程设计、金属材料课程设计、材料工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9、主要专业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材料专业综合实验。


10、毕业总学分及总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30

17.65%

544

24.82%

选修

9

5.29%

280

12.77%

学科基础课程

数理基础

必修

22.5

13.24%

360

16.42%

大类基础

必修

16

9.41%

256

11.68%

专业基础

必修

19.5

11.47%

312

14.23%

专业课程

必修

13.5

7.94%

216

9.85%

选修

8

 

4.71%

128

5.84%

个性培养

选修

6

3.53%

96

4.38%

教学环节

通识实践

必修

12

7.06%

8/218学时

____

专业实验

与专业实践

必修

33.5

19.71%

31/112学时

____

毕业总学分(总学时)

170

100%

2192

100%

 

注:实践教学总学分为51.5(含课内实验/实践6学分,通识实践12学分,专业实验和专业实践33.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3%


11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Copyright@1952-2019 中国·永利yl23455(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AllRightsReserved.      
    通讯地址: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号yl23455永利官网  
    邮编:030024,单位电话:0351-2161126,电子邮箱:tykjdxclxy@tyust.edu.cn